平罗县补短板促发展 书写教育现代化新答卷
来源:未知 编辑:康英 时间:2020-06-30
导读:
晨光熹微,一群白鸽带着哨音从平罗中学上空飞过。沿着蜿蜒的石子路来到校园中的后湖,只见亭阁水榭、湖畔繁荫下,三三两两莘莘学子手拿书本刻苦攻读,一幅向上向美、德育馨香的画卷铺展开来。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近年来,平罗县围绕办
晨光熹微,一群白鸽带着哨音从平罗中学上空飞过。沿着蜿蜒的石子路来到校园中的后湖,只见亭阁水榭、湖畔繁荫下,三三两两莘莘学子手拿书本刻苦攻读,一幅向上向美、德育馨香的画卷铺展开来。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近年来,平罗县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通过一个个扩容提质工程的实施,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书写“有未来”的“平罗气质”教育现代化新答卷。
教育均衡共享成长天空
每天早7时,平罗县灵沙中心学校的两辆“大鼻子”校车分别向6个村庄驶去,陆续将49名学生接到学校,装着营养早餐的白色厢式货车将热腾腾的鸡蛋和葱花饼等运到学校食堂,“大白”与“大黄”在乡村道路上穿梭。
2016年以来,平罗县制定地方配套政策,县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提供免费营养早餐,并先后为2095名家庭困难学生免去乘坐校车费用245万元。
“教育公平问题事关每个孩子的成长,也牵动每个家庭的神经。平罗县以推动优质均衡为抓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平罗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雍珍善说,“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理念在平罗县落地生根,公平、均衡、优质、创新、共享的理念渗透在城乡校园的每个角落。
平罗一幼的孩子们在各自的空间用餐。
6月15日,平罗县幼儿园全面复课,红崖子乡红瑞幼儿园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我们启用新楼,把一个班分成两个班,孩子们在外游戏活动都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红瑞幼儿园园长郭仙敏说,园内有210名建档立卡户儿童享受免保教费补生活费的“一免一补”政策。
一墙之隔的红瑞燕宝小学主楼走廊里,“从沙漠走向世界”的标语下,展示着近8年来这所学校从一片沙荒地到花香满园的华丽转身。
一所所农村学校的“逆袭”,凸显了平罗教育优质均衡的硬实力。平罗县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一镇一园”建设,先后由政府投资5570.35万元新建11所公办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学位2326个。同时,通过实行公办园的保教费收费标准,降低了农村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成本。
平罗第二幼儿园迁建项目。
重点项目里藏着大民生。连日来,随着平罗中学新建综合楼项目奠基开工、二幼迁建项目紧张施工、城关一小综合楼即将封顶,为均衡教育种下了新的希望。
平罗县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今年,该县争取自治区各类资金,实施教育扩容提质工程,统筹推进3所高中学校、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所幼儿园新建扩建工程,新增学位2000个;提前谋划城关九小和第六幼儿园建设项目,提升13个教学合作体办学质量。
公平,不仅要补齐短板,更需要给每个孩子适合的教育。平罗县深入开展合作体教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研帮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示范和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积极实施国培计划、全员网络培训等项目,与银川都市圈联盟校结对,不断提升高中阶段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育人水平。平罗中学和平罗六中联合办学,回民高级中学高考艺术类上线人数在全区艺术类考生中名列前茅。
“一校一品”培厚校园文化土壤
优质的校园文化彰显校园“品格”,潜移默化中润泽心灵,不断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
坐落在移民村旁的红瑞燕宝小学,绿植苍翠,两个扇形的“家”“和”大字映入眼帘,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移步花园,一排刻着成语的大理石地砖将人引入花团簇拥的凉亭;在操场上逐球奔跑的学生和垂柳下孩童踢球的塑像相得益彰,老师在书法室里教学生一笔一画练字,堂堂正正做人……
这是一所从沙漠中拔地而起的校园。如今,这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形成了一步一景、文景交融的文化氛围。
随着平罗县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多元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的花园式学校滋养着年轻学子的成长。
平罗中学的学生在如花园般的后湖读书。
平罗中学教研楼前,梧桐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丹霞地貌、地震带等各种地貌被做成3D模型错落摆放在“知识园”道路两侧。“将各学科知识点通过校园景点展现出来,既便于学生学习,又为校园增添了文化色彩。”平罗中学党委书记李占龙说。
美景怡人,疲累自消。平罗中学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打造“十三园”“两大林”。多年来,一只只“凤凰”从校园里梧桐树上“飞”得又高又远。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还有心智的成熟、品德的磨砺。
离高考不到30天,为缓解高三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平罗中学举办了成人礼,1600名学生拉手围成圆圈唱歌、游戏,将一张张“微心愿”贴在两排桑梓树下。
“元旦佳节,校园上百棵树上都挂满灯笼,让学生猜灯谜。”平罗中学校长马新民说,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开展励志教育,操场围墙上挂满了历年毕业的优秀毕业生照片及其取得的成绩,用平中人鼓励平中人向美向善向上。
近年来,平罗县发扬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多元化、多样态的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已打造9所文明校园,开发涵盖全区自然文化资源的12条实践研学路线。新培育自治区级和石嘴山市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5所,实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全县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0%以上。在自治区十五届运动会上,以团体总分1067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县区组第一名,创造了平罗县竞技体育历史最好成绩。
牵住教育扶贫“牛鼻子”
“昨天刚下了2只小羊,现在有30多只。”6月18日,红瑞村10区建档立卡户冯正兰做好午饭,等待小儿子马林放学回来。
扶贫政策带给老百姓的福祉,在冯正兰家得到了充分体现。
冯正兰的丈夫在外打工半个月回来一次,最近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女儿在陶乐中学住校。“住院没花多少钱,孩子免费住校,要不是这些好政策,一家人日子难过呢。”冯正兰说。
这些年,从大山深处搬迁到平罗河东地区的移民村后,村里走出了越来越多的读书人。
作为石嘴山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平罗县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环节来抓,按照“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抓教育”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面资助体系,促进贫困家庭在根本上脱贫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红瑞燕宝小学生吃营养早餐。
每天晨读下课铃一响,庙庙湖小学各班的班长和组长开始分发营养早餐。“我们学校730名学生每天享受营养早餐补助2190元,一年40余万元,县委和县政府这一民心工程的实施,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庙庙湖小学校长杨自峰说,3年前开设的“微善之家”让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尊老孝亲等正能量赢得积分,并兑换文具等奖品。
平罗县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扶贫相关政策,精准落实学前2年困难家庭国家助学金、建档立卡家庭“一免一补”资金等多项教育惠民政策。采取政府兜底的形式,免除所有移民学生的住宿费和课本费。截至目前,该县共落实学前教育“一免一补”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建档立卡户学生资助、贫困大学生资助等1542.73万元,解决了49017名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后顾之忧。
庙庙湖小学“微善之家里,学生用积分兑换文具。
与此同时,将建档立卡家庭中所有初中毕业未升入高中且达到护理专业统招分数线的学生,在本人自愿的情况下全部录取;没有达到统招分数线的,全部下发自主招生专业录取通知书,鼓励他们接受职业教育。
不断加大对贫困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投入,在移民村先后投入3300万元,新建3所幼儿园,扩建陶乐中学、红崖子小学,完善多功能厅、塑胶运动场等配套设施;安排20名县城优秀教师到移民学校支教3年,保证移民村学校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并定期组织县城优秀教师到移民村各学校开展“送课下校”活动。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近年来,平罗县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通过一个个扩容提质工程的实施,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书写“有未来”的“平罗气质”教育现代化新答卷。
教育均衡共享成长天空
每天早7时,平罗县灵沙中心学校的两辆“大鼻子”校车分别向6个村庄驶去,陆续将49名学生接到学校,装着营养早餐的白色厢式货车将热腾腾的鸡蛋和葱花饼等运到学校食堂,“大白”与“大黄”在乡村道路上穿梭。
2016年以来,平罗县制定地方配套政策,县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提供免费营养早餐,并先后为2095名家庭困难学生免去乘坐校车费用245万元。
“教育公平问题事关每个孩子的成长,也牵动每个家庭的神经。平罗县以推动优质均衡为抓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平罗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雍珍善说,“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理念在平罗县落地生根,公平、均衡、优质、创新、共享的理念渗透在城乡校园的每个角落。

平罗一幼的孩子们在各自的空间用餐。
6月15日,平罗县幼儿园全面复课,红崖子乡红瑞幼儿园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我们启用新楼,把一个班分成两个班,孩子们在外游戏活动都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红瑞幼儿园园长郭仙敏说,园内有210名建档立卡户儿童享受免保教费补生活费的“一免一补”政策。
一墙之隔的红瑞燕宝小学主楼走廊里,“从沙漠走向世界”的标语下,展示着近8年来这所学校从一片沙荒地到花香满园的华丽转身。
一所所农村学校的“逆袭”,凸显了平罗教育优质均衡的硬实力。平罗县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一镇一园”建设,先后由政府投资5570.35万元新建11所公办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学位2326个。同时,通过实行公办园的保教费收费标准,降低了农村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成本。

平罗第二幼儿园迁建项目。
重点项目里藏着大民生。连日来,随着平罗中学新建综合楼项目奠基开工、二幼迁建项目紧张施工、城关一小综合楼即将封顶,为均衡教育种下了新的希望。
平罗县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今年,该县争取自治区各类资金,实施教育扩容提质工程,统筹推进3所高中学校、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所幼儿园新建扩建工程,新增学位2000个;提前谋划城关九小和第六幼儿园建设项目,提升13个教学合作体办学质量。
公平,不仅要补齐短板,更需要给每个孩子适合的教育。平罗县深入开展合作体教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研帮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示范和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积极实施国培计划、全员网络培训等项目,与银川都市圈联盟校结对,不断提升高中阶段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育人水平。平罗中学和平罗六中联合办学,回民高级中学高考艺术类上线人数在全区艺术类考生中名列前茅。
“一校一品”培厚校园文化土壤

优质的校园文化彰显校园“品格”,潜移默化中润泽心灵,不断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
坐落在移民村旁的红瑞燕宝小学,绿植苍翠,两个扇形的“家”“和”大字映入眼帘,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移步花园,一排刻着成语的大理石地砖将人引入花团簇拥的凉亭;在操场上逐球奔跑的学生和垂柳下孩童踢球的塑像相得益彰,老师在书法室里教学生一笔一画练字,堂堂正正做人……
这是一所从沙漠中拔地而起的校园。如今,这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形成了一步一景、文景交融的文化氛围。
随着平罗县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多元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的花园式学校滋养着年轻学子的成长。

平罗中学的学生在如花园般的后湖读书。
平罗中学教研楼前,梧桐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丹霞地貌、地震带等各种地貌被做成3D模型错落摆放在“知识园”道路两侧。“将各学科知识点通过校园景点展现出来,既便于学生学习,又为校园增添了文化色彩。”平罗中学党委书记李占龙说。
美景怡人,疲累自消。平罗中学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打造“十三园”“两大林”。多年来,一只只“凤凰”从校园里梧桐树上“飞”得又高又远。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还有心智的成熟、品德的磨砺。
离高考不到30天,为缓解高三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平罗中学举办了成人礼,1600名学生拉手围成圆圈唱歌、游戏,将一张张“微心愿”贴在两排桑梓树下。
“元旦佳节,校园上百棵树上都挂满灯笼,让学生猜灯谜。”平罗中学校长马新民说,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开展励志教育,操场围墙上挂满了历年毕业的优秀毕业生照片及其取得的成绩,用平中人鼓励平中人向美向善向上。
近年来,平罗县发扬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多元化、多样态的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已打造9所文明校园,开发涵盖全区自然文化资源的12条实践研学路线。新培育自治区级和石嘴山市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5所,实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全县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0%以上。在自治区十五届运动会上,以团体总分1067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县区组第一名,创造了平罗县竞技体育历史最好成绩。
牵住教育扶贫“牛鼻子”
“昨天刚下了2只小羊,现在有30多只。”6月18日,红瑞村10区建档立卡户冯正兰做好午饭,等待小儿子马林放学回来。
扶贫政策带给老百姓的福祉,在冯正兰家得到了充分体现。
冯正兰的丈夫在外打工半个月回来一次,最近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女儿在陶乐中学住校。“住院没花多少钱,孩子免费住校,要不是这些好政策,一家人日子难过呢。”冯正兰说。
这些年,从大山深处搬迁到平罗河东地区的移民村后,村里走出了越来越多的读书人。
作为石嘴山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平罗县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环节来抓,按照“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抓教育”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面资助体系,促进贫困家庭在根本上脱贫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红瑞燕宝小学生吃营养早餐。
每天晨读下课铃一响,庙庙湖小学各班的班长和组长开始分发营养早餐。“我们学校730名学生每天享受营养早餐补助2190元,一年40余万元,县委和县政府这一民心工程的实施,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庙庙湖小学校长杨自峰说,3年前开设的“微善之家”让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尊老孝亲等正能量赢得积分,并兑换文具等奖品。
平罗县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扶贫相关政策,精准落实学前2年困难家庭国家助学金、建档立卡家庭“一免一补”资金等多项教育惠民政策。采取政府兜底的形式,免除所有移民学生的住宿费和课本费。截至目前,该县共落实学前教育“一免一补”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建档立卡户学生资助、贫困大学生资助等1542.73万元,解决了49017名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后顾之忧。

庙庙湖小学“微善之家里,学生用积分兑换文具。
与此同时,将建档立卡家庭中所有初中毕业未升入高中且达到护理专业统招分数线的学生,在本人自愿的情况下全部录取;没有达到统招分数线的,全部下发自主招生专业录取通知书,鼓励他们接受职业教育。
不断加大对贫困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投入,在移民村先后投入3300万元,新建3所幼儿园,扩建陶乐中学、红崖子小学,完善多功能厅、塑胶运动场等配套设施;安排20名县城优秀教师到移民学校支教3年,保证移民村学校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并定期组织县城优秀教师到移民村各学校开展“送课下校”活动。
责任编辑:康英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comments.htm
最新资讯